近日,我院李佳副教授代表学院女教工参加华中师范大学第三届“十佳女教职工”评选,以教学科研岗第一名的好成绩荣获第三届“十佳女教职工”荣誉称号,成为我院继龚静鸣教授、艾智慧教授之后,第3位获此荣誉的女教师。

1月8日,学校组织现场集中评选,校党委副书记查道林及相关职能负责人出席评选会,各学院党委书记、工会主席等组成60人评委团现场评分。李佳是我院化学教学论方向的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、本科生班主任。她在评选汇报中,以“家”为线索,讲述了自己在家庭建设、学校工作、社会服务等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,分享了自己对家的理解,其积极向上的态度、感人至深的故事深深打动了评委团,最终获得最高评分。

面对现阶段所取得的成绩,李佳表示自己的成长与发展都离不开家人默默的付出、学校与学院的大力支持、国家的繁荣昌盛,她将继续秉持“不忘初心跟党走,立德树人为人民”的价值追求,砥砺前行。
我院女教职工连续三届获此荣誉,离不开学院的悉心培养和全体女教职工的共同努力,学院女教职工秉承拼搏奉献、勇担使命、自强不息、脚踏实地的精神,用自己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诠释使命,在教研、管理和服务等各类岗位上,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,都充分展现了化学女性的爱心、坚毅和勇敢,彰显了新时代的巾帼担当。
家
尊敬的领导和同事们,大家下午好。我是化学学院李佳,我的名字里有个“佳”,今天我的演讲也跟“家”有关。
1981年我出生在湖北省京山县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家庭,父母取名为“佳”寄予着对我美好的期望。一路以来,我一直努力学习,“98抗洪”那年的秋季,我进入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“4+2”试验班学习,加入中国共产党,并被保送本校攻读研究生;2011年在西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,重返母校教书育人。

2006年,我与相恋八年的男友领完结婚证,手牵着手去添置家具,卖沙发的售货员向我们推销一款“爱的港湾”,形状像先生健硕而温暖的臂弯,我当时默默地在心里想着:家,是爱人真切而温暖的臂弯。
15年12月,我一直在紧张地培训东芝杯比赛选手,在准备前往广东参赛的前夜,接到我先生打来的电话:“我情况不好,可能是癌症晚期。”我们竭尽全力与病魔抗争,仍未能留住他年轻的生命。
对我而言,家是临终前紧握的双手,风雨中的不离不弃。
我先生性格阳光开朗,生前曾多次获得“优秀共产党员”称号,即使在病榻中,他也经常激励我“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”。在他去世后,我以更坚韧顽强、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工作和生活,刻苦自励,为他完成未竟的孝行,赡养年过七旬的婆婆和父母,抚育家中不足5岁的幼子。
对我而言,家是扛起肩上的责任,为老人和孩子遮风挡雨。
艰难时刻,学院领导和同事们告诉我:“你不止有孩子和老人,还有我们大家”。
我积极地投身工作。承担了《化学教学论》等9门课程的教学,坚持“课程思政”,引领师范生勇担“立德树人”使命;坚持开展基于移动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改革,省级教改项目结项验收时被评为优秀。指导学生在各级各类师范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4项,省级奖项3项。
我长期从事科学教育、教师教育研究。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、校级6项,参与30多项。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,出版学术专著1部,主编教材2部,参编图书10余部。担任湖北省中学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,长期为教育部考试中心等机构提供社会服务,引领基础教育改革。我积极探索“产教研”融合的科研育人模式,指导学生将论文写在中学教学实践中,培养了一批有担当、高素质的人才。

我连续担任化学学院3个本科生班班主任,与学生谈心谈话上百次,用自身经历鼓励学生积极应对心理问题;关注民族学生发展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;关爱困难学生成长,家访共建育人共同体;关心优秀学生成才,指导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;带领全班学生开展“家乡红色文化调研”等实践育人活动,培养家国情怀,受到中央部级领导的高度肯定。我还记得有同学对我说:“做优秀的人,以后培养更多优秀的人,在力所能及的地方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”

主持省级班主任项目1项,形成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卓越教师班级建设模式,所带班级获得学校“最佳师范生集体”和“爱心团支部”等荣誉称号,受到《大学生就业》杂志采访,同时,我还获得了“三育人先进个人”等一系列荣誉与奖项。
我,只是华师教工中普普通通的一员。
对我而言,家是共享“立德树人”信念的人齐聚一堂,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育英才!
疫情期间,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,2月、4月两次加入华师社区防疫值守志愿者服务队,用热忱的态度在近3个月200多个小时的志愿服务中,为独居的老人解决生活之困,与华师居民共克时艰。第一个主动报名毕业生返校工作教师志愿者,用“特殊毕业礼”向学生传递母校之爱、师生之情。

转载自: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微信公众号
通讯员:张栩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