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

当前位置: 首页 资讯公告 资讯 正文

【科普时报】莫泊桑笔下的科幻小说

作者:时间:2022-07-08点击数:

莫泊桑是十九世纪的法国著名小说家,与欧·亨利、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,其代表作有《项链》《羊脂球》《我的叔叔于勒》等,均为脍炙人口的批判现实主义之作。不过很少有人知道,莫泊桑的作品中竟然有科幻相关的题材,这里要介绍的是他1887年的短篇科幻作品《火星人》。

作为离地球最近的行星,火星一直是科幻作品中的宠儿。自英国作家玛丽·雪莱于1818年创作出第一部科幻小说《弗兰肯斯坦》以来,火星题材在世界科幻作品中至少活跃了一百多年。近代比较著名的火星题材科幻小说有英国科幻作家乔治·威尔斯1898年创作的《世界大战》、1912年美国科幻作家埃德加·赖斯·巴勒斯出版的《火星上的约翰·卡特》、1933年老舍先生的《猫城记》等,但《火星人》作为1887年发表的作品,比上述前辈更早许多年!

十九世纪中期,望远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观察火星表面,1840年有机构甚至出版了一张粗略的火星地图。1877年火星大冲,意大利天文学家斯基帕雷利在其后连续几年的观测中,发现火星表面存在一些类似于人工痕迹的线条,被认为可能是运河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涉猎广泛的莫泊桑写下了《火星人》一文。

《火星人》以一名神神叨叨的访客向作者讲述火星的对话形式展示了整个故事,类似于契诃夫在《装在套子里的人》中转述的那种模式,作者也就是“我”自身的立场与观点被隐藏起来,只作为引导之用。那位冒昧的访客首先发问,问“我”是否相信茫茫宇宙中其他星球上也有人居住,得到简短的肯定回答后异常激动,仿佛遇到知音,立马竹筒倒豆子般抒发了一把关于宇宙很大、银河很深的感慨,接着给“我”科普宇宙、太阳系,然后逐步到火星的各项细节。这些科普细节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观测结果:火星1年折合地球日687天;冬季比地球更寒冷,夏季比地球更炎热;1公斤水在火星上只重370克;被称为运河的类人工痕迹宽度超过100公里,等等。

如果说这些事实还是科普阶段的话,后面访客的推论就进入科幻领域了:既然有人工痕迹说明火星上面有智慧生物,既然重力较弱,那么火星上占主导的生物必然生有翅膀。火星人散步,就是从一个大陆飞到另一个大陆,“火星上覆盖着各种植物和树木……我仿佛看见他们在平原和城市的上空,盘旋飞舞在金色的空气中。”

这套推论“我”还没来得及考虑信不信,访客立刻抛出证据,声称在海边看到了一切:“离头顶很近的地方,有一个发光透明的球体,周围鼓动着巨大的翅膀……它从我眼前过去,就好像一个巨大无比的水晶球,满载着惊慌失措的人”。很显然,访客认为他遇到的最大可能是火星人的飞船:“我看见了……第一艘太空船,第一艘星际航船,是由有思想的人发射到茫茫宇宙”,但是访客也不敢百分之百肯定是飞船,又提出一种彗星的可能,借此解释为何彗星离地球这么近。

这种正话反话都让访客说了的情形显然不足以说服“我”,“我”还没表态,访客自己找了个台阶下,说您思考一下不必回答我,就走掉了。之后“我”稍加评论,文章就此打住。

《火星人》里访客的讲述包括科普、幻想、事实、推论4段,如果加上摘要致谢与参考文献,就像一篇文风夸张的科幻论文了。从现代科幻文学的角度看,《火星人》重在表达情绪与阐述设定,情节薄弱且平铺直叙,并不是一篇很吸引人的作品。

正因为鉴赏标准与现代不同,《火星人》一文也从另一方面被归类为超现实主义文学。超现实主义方向是“探索人的潜意识心理”,主张“突破合乎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,彻底放弃现实形象,将现实观念与本能、潜意识及梦的经验相融合以展现人类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”,换句话说大概只要主体内容和身边的现实生活不沾边就行。

无独有偶,在莫泊桑的其他作品中,《魔椅》也同样是带幻想因素的超现实主义作品,该作品通过梦境探讨自杀手段,与科幻的关系没有《火星人》紧密;至于还有一篇《动物磁气》,则是设定世界上存在一种类似于“以太”的能够控制梦境、预示未来的物质叫动物磁气,并简单讲述了2个通过做梦预测未来的例子。虽然设定很吸引人,但因为篇幅实在太短,起跑还没加速就到了终点,在科幻文学中基本不占一席之地,远不如《火星人》的科幻要素那样来得货真价实。


来源:科普时报

作者:刘 啸(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协会员,蝌蚪五线谱签约作者)